未来五年,内陆核电项目获准开工的可能性依然渺茫。
新华社3月13日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具体到核电领域,相较于上一份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中的多处表述出现了不小的变化。其中,“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在“十四五”规划中未再出现。
在“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下的第三节“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中,“十四五”规划定调:“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专栏对未来五年核电发展的技术选型、核燃料循环等进一步指明方向:建设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三代核电建设。
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
“十三五”规划中与核电相关的阐述则是:以沿海核电带为重点,安全建设自主核电示范工程和项目。该规划的能源发展重大工程专栏提到:建成三门、海阳AP1000项目。建设福建福清、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工程。
开工建设山东荣成CAP1400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沿海新的核电项目,加快建设田湾核电三期工程。积极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论证并推动大型商用后处理厂建设。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加强核燃料保障体系建设。
上述变动意味着,内陆核电项目将继续被搁置,在“十四五”期间仍“破冰”无望。
内陆地区已经开展核电站前期工作的厂址包括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江西彭泽等。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精神,下发了同意湖南桃花江、湖北大畈和江西彭泽三个内陆核电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文件。
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令上述三地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戛然而止。一年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要求,“十二五”期间不安排内陆核电项目。自此,内陆核电进入蛰伏期。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再次明确:深入开展内陆核电研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
前期准备阶段,是一个核电项目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验证过程,距离项目真正开工还很远。以位于沿海的辽宁红沿河核电项目为例,从启动前期工作到2007年1号机组开工,历时近30年。
尽管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地方呼吁尽快重启内陆核电的声音从未止息。历年全国两会上,湖南、湖北和江西的代表委员曾多次提交尽快重启内陆核电项目的建议。
2020年12月,湖南因气温骤降、居民取暖、工业用电量大幅攀升等多重因素叠加出现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省内多地启动限电措施。湖南属于一次能源匮乏省份,冬季缺电事件发生后,在围绕如何保障湖南中远期电力供应的业内讨论中,核电选项曾一度升温。
从严格意义上讲,其实并不存在内陆核电站的概念,只是核电站建在沿海还是建在内陆的区别,全球在运核电机组一半以上建在内陆地区。但目前看来,中国对内陆核电站仍维持审慎论证态度,三大内陆核电项目短期内仍难破局。
“十四五”规划图
技术路线上,“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和高温气冷堆都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型号。该规划透露的信息还包括,核能应用将越加多元化。
与耗资不菲、建造周期漫长的传统大型核电站相比,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意味着更低的造价、更易于建造安装、建造周期更短,也更安全灵活。
小型堆能够满足中小型电网的供电、城市供热、工业供汽和海水淡化等各种领域应用的需求,近年来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等都在积极推进部署。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核动力破冰船都是小堆技术的应用方向。
核能供热是山东海阳核电站核能综合利用的第一步。2019年,山东海阳核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投用,首开国内核能商业供热先河。澎湃新闻在探访该项目时了解到,海阳核电站规划在2021年实现供热范围覆盖厂址周边30km、满足海阳市内供热需求,
根据周边城市的需求还可以适当增加;2023年实现供热范围覆盖厂址周边60km、面积3000万平米;随着后续机组建成投产,远期可实现供热面积2亿平米以上,核能供热将广泛应用于青烟威(青岛、烟台、威海)胶东半岛地区。
澎湃新闻同时注意到,相比“十三五”规划中的“加快论证并推动大型商用后处理厂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核燃料循环后端的表述更为明确。
无论从提高铀资源利用率、保障核能长远发展角度,还是从减少核废料角度而言,乏燃料后处理都是核燃料循环中极其关键的环节。经过特殊的后处理后,乏燃料中的铀和钚可以分离出来并返回反应堆,作为燃料循环使用,形成核燃料的循环。
中国采取“自主开发、中外合作,两条腿走路”的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建设路径。2005年,中法两国就建设中国大型商用乏燃料后处理厂进行了初步交流和洽谈。
2013年,中核集团与世界核燃料循环后端的龙头企业、法国阿海珐集团签署了大型商业后处理-再循环工厂项目合作意向书。2019年9月,时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刘华透露,中法乏燃料后处理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有关商务谈判基本接近尾声。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49台(不含台湾地区核电信息,已进行首次装料的核电机组列入运行核电机组进行统计),装机容量约为5102万千瓦。
碳中和背景下核电行业将爆发“十四五”时期推进这些重大工程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建设一批沿海核电项目,同时,推动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形示范。
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方面,《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纲要》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专栏中谈及核电时指出,建设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进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形示范。
看到《纲要》后,国内某核电企业的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核电行业再次迎来加速发展窗口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这是近十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发展核电时首次用“积极”一词来表述。对此,原国家核安全局局长、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积极’,意味着在清洁能源多样化发展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家将把核电作为一种主要的能源来考虑。”
而对于“有序”的表述,赵成昆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这反映了核电行业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年度有核电项目建设,有的年度没有,这给核电建设、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关企业带来了挑战。
在此次发布的《纲要》中,值得业界关注的一点,是有关推动“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形示范”的表述。
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俗称海上核电站。海上核电站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在海洋之中自由移动,能够达到“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要求。它既可以为近岸的大型港口工业基地提供电力,也可以为远洋作业的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平台提供电力。
2016年,中国发布的首部涉核领域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当时透露,中国的海上核电站正在规划当中。中国致力于建设海洋强国,而海上核电站有利于中国对海洋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时任国防科工局副局长、现任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王毅韧曾表示,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对海上资源的开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业,能源是个问题,目前的方法是带着柴油发电机,但很费事,对海洋环境也不好。此外,未来一些大型船舶,也需要海上核动力。海上核电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应用前景广阔。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三大核电集团(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已经联手与中船集团等船舶巨头进行了海上核电站的研发合作。参与海上核电站研发的一位工程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进展相对顺利。
在产业方面,业内人士预测,仅就海上石油钻采方面的需求而言,未来市场规模就逾1000亿元。根据测算,渤海湾每年将形成500亿元的核动力装备制造产值,而南海的规模则会更大。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运、核准在建机组共66台、装机7075万千瓦。其中,在运48台、4989万千瓦,居世界第三;核准在建18台、2087万千瓦,居世界第一。而根据《纲要》,在“十四五”期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7000万千瓦”。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将有2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投入运营,相当于投入运营20台百万级千瓦的核电机组。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2020年6月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预测,“十四五”及中长期,核能在中国清洁能源低碳系统中的定位将更加明确,作用将更加凸显,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持续稳步推进。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一台百万级千万瓦的商业核电机组的总投资在200亿元左右。如果“十四五”期间每年开工6~8台百万级千瓦核电机组,总投资就高达1200亿~1600亿元。